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其他 > 管理学 >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四)
来源:微信公众号作者:管理学季刊发布日期:2020-12-27 09:41浏览次数:

5.2 当代对科学管理的需求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不仅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也是从传统的农耕社会结构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性大转型,这种双重转型一方面意味着要对过去几十年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同时也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现代工业所要求的严格的纪律、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方式,传统中不曾有过。要将劳动时间观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调整为按照分秒计算的工作制度,要将在农地上凭借祖传经验自由耕作的农民改造成为严格纪律和科学生产的工人,要将传统的家长式管理的家庭作坊或工厂转变为由专业管理者管理的现代企业,这一切都给我们的时代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泰勒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和西方社会实现这个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由此也不难理解泰勒科学管理原理面对的巨大社会转型压力,科学管理运动是推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们在不断反思批判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对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却很少认真思考面对现代产业文明的转型,显然,无法回避或跨越的正是这个转型问题。当农村改革将成千上万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的现代化工厂工作,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培训和计件工作制度,同时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基于现代产业文明道德和利润结合的科学管理体系。在这之前,我国早期的科学管理运动尽管留下了一个印象深刻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但被中间的计划经济中断了,且因为当时的科学管理实践的规模和范围都很小,远远没有在全面的意义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四)

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经济社会向现代产业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技术和管理上向西方学习和引进也确实推动了中国经济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升。一方面我们的生产率在对外开放引进和市场竞争制度的改善中得到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组织管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具体表现在,企业大多处在粗放式经营管理之中,是依靠所谓“人口红利”的大量廉价劳动力投入的结果,资源的浪费严重,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社会的漠不关心,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远未被充分激发,导致的结果是处于全球生产链的低端,在低附加值的组装加工价值链上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价格竞争。我们依然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发展阶段,靠延长劳动工时和较低的劳动工资以及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这一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和谐和不可持续的。

过去30年的发展,支撑中国企业的主要是创业激情和胆识以及关系网络,科学管理只在很有限的层面和范围进入企业家的视野。不过,至少有2个方面的因素在推进我国企业的管理提升:①来自于出口产品较高的质量和成本控制的要求,如果没有中国企业作为全球制造工厂的要求,管理进步可能会慢很多;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由此,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竞争的一个重要武器。这一过程基本上是不自觉的、被动的,且因为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学习和吸收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结果是,中国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创业机会和资源获取上,对于许多创业者来说管理问题至多只是战术层面而不是战略意义上的问题。

然而,中国的科学管理运动也有少数优秀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者,较典型的如较早期的海尔以及后来的富士康等。海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学习日本的“改善”和现场管理,6S管理和“日清日高”模式便是以严格的责任纪律制度和持续的改善为基础的。作为改革开放后较早实施科学管理的企业,海尔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市场绩效。富士康则是从台湾带来了现场管理的效率,从接单到出货的全过程的效率质量和成本控制,在规模、速度、效率和创新多个维度实现了卓越的竞争力,将传统的代工工厂打造成了富有技术和管理含量的全球领先的制造基地。可是,将科学管理系统地纳入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管理学者和企业家也并没有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认识和总结这些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大多是遵循美国二战后的管理逻辑,将其归结为创新和营销服务以及文化的作用。更没有因此回溯到泰勒的科学管理,而接续上20世纪30年代之后几乎中断了半个世纪的科学管理运动。另外,这些自觉的科学管理实践者是不多的,可以说是非主流的,绝大多企业是在获取机会和资源、市场扩张和销售上下功夫。尽管在一些企业已经引进了不少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工具(机制),如学习日本的精益制造、通用电气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式,但大多并没有全面系统地引入科学管理思想,只是作为一个咨询工具加以运用,最终导致效果并不理想。在市场高速扩张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企业对效率质量和改善的考虑是次要的,甚至是被严重忽视的问题。正因为对科学管理的忽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企业雇员的质量都处于低下的水平,中国制造被打上了“质量低劣”的印记。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四)

不少企业管理的现状正如泰勒当时对美国企业所指出的,是人的懒惰、贪婪和资源浪费充斥着工作和影响着产品。存在的是松弛的纪律、与资本对立的情绪、依靠创业者激情和经验、艺术性的领导和人治的组织,我们对科学管理所知甚少,却充满排斥情绪。实际上,许多企业家基本上是靠经验或靠不系统的知识或观察进行管理的,他们的经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转型或市场创造的早期,在一个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的市场,在只是需要胆略和筹集资源(如资金和政府许可)等能力的时期,是可行的。可是回过头来看,其早期的成功将许多企业家推上了经验主义的不归路。在新时期,将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改变产业发展以模仿和缺乏技术支撑的路径是有意义的。显然,如缺乏效率、资源浪费严重和产品服务质量低下等一直是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长期难以根治。回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哲学和近代的科学管理最佳实践上,并创新发展科学管理思想和工具,是走出困境的一条必经之路。

6.结语

自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至今的100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格局,日益激烈的竞争不仅改变了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状态,也从整体上改变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这一切无疑都与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精神紧密相连。当人类的组织管理行为也被科学之光普照之时,我们的经济体系尤其是企业组织(也包括行政管理、医疗、教育等公共管理)将走出长期以来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各方对立冲突的局面,走上泰勒所倡导的“所有人的财富最大化和永久的社会财富最大化”的道路。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这一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正是从泰勒开始,科学和理性开始统治我们的组织管理行为。泰勒这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科学管理原理无疑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宣言书,尽管如此,泰勒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实施科学管理原理在现实中并非一片坦途,而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站在今天回望泰勒,100年来科学管理精神在曲折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仍不时遇到迷障和险阻。回到泰勒就是回到管理的科学精神,以及将道德与利润结合起来而朝向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之上,这需要无时无刻地与经验主义、个人权威、人性天生的懒惰和贪婪甚至犯罪做斗争。我国的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也面临着深刻而严峻的管理挑战。回到泰勒,回到科学管理的精神之中,创造现代产业文明,是这个时代迫切的任务。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四)

最后,用泰勒《原理》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研究是恰当的:“我深信,这些原理必将为整个文明世界所普遍采用,采用得越早,造福于全体人民就越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争鸣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三) 下一篇:中化集团宁高宁:在真正的管理学里,人就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