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其他 > 管理学 >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一)
来源:微信公众号作者:管理学季刊发布日期:2020-12-27 09:08浏览次数: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一)

20世纪是人类以科学精神和控制人类行为追求完美管理效率的时代,由此开启了通往现代大工业体系和大型企业组织的大门。这一切都毫无疑义地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简称《原理》)作为起始点,可以说,《原理》是启动这个时代的一把钥匙。站在《原理》最初出版的1911年,人类正从历史上漫长的工匠控制的作坊式生产,大踏步地走向现代工业体系 ,这其中,除了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和技术革命的因素之外,重要的还在于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管理正是推动这个革命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原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产业哲学以及作为提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的管理实践的科学归纳和总结,宣告了人类组织管理行为告别了传统的经验主义和个人权威控制的低效率和内在固有的冲突不和谐局面,而用科学精神统治工业时代的生产和劳动关系。在社会学家强调泰勒主义深化劳动分工和行为控制等特征的视角下,科学管理原理的实质不仅在于分工效率,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理性的力量开始统治组织管理行为。一个以规模、效率、创新以及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现代企业,正是从泰勒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始扬帆远征的。

历史上,很少有理论家如泰勒一样受到人们持续的关注和批评,其中很多批评者对科学管理原理知之甚少。在今天,管理学者对科学管理这个概念仍然持有怀疑态度,在管理作为科学还是艺术的态度上摇摆不定。一方面,诸如杜鲁克等一批管理学家高度评价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另一方面,人们除了在管理思想史的着作中谈到泰勒及其同事的科学管理原理及其工业推广外,在今天的管理学教科书中,很少见到关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人们忽视泰勒的思想,批评泰勒当时所谓科学管理研究工具(如任务研究、工时动作研究等)的幼稚和缺乏科学严谨性,但不否认泰勒作为科学管理之父及其思想的伟大。在工商管理实业界,也并不是普遍认同科学管理原理,尤其是工会的敌对情绪。与理论界的发展相似,工商管理实践者也很少给予科学管理原理应有的礼遇和评价。在这本伟大的着作诞生100年后的今天,完全有必要重新审视自泰勒以来科学管理思想的发展和行动轨迹,重新去发现蕴含在泰勒朴素的管理哲学和实践之中的光辉。

在中国,《原理》第1版出版不久即被民族工业家作为“软技术”引入国内并加以实践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其后的战争和计划经济中断了这一进程。改革开放后,企业管理更多的是带着泰勒一个世纪前就予以批判的经验主义特征,由此对管理的科学性质的忽视不仅严重地阻碍了管理思想和实践的进步,也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效率、质量和创新的发展。一定意义上,我们需要对科学管理原理进行重新补课。本研究在《原理》作为科学管理的根本意义上,从4个方面展开对这一严肃主题的探讨:①回顾科学管理作为现代产业哲学和工厂管理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梳理继往文献对泰勒的研究及其批评;②试图厘清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本质,这是对待科学管理问题的出发点;③探讨科学管理原理对当代管理实践的意义;④回到中国当今的管理实践,分析科学管理原理对我国管理创新和企业发展的意义。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一)

1.作为现代工业哲学和工厂管理的《原理》:辩护与批评

要准确理解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需要回到当时的时代,当时面对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是工业革命早期的工厂管理,资本主义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工业体系的大转型,但这个转型并非自发完成,其中有着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包括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需要解决,工业革命孕育和发展出一批大型企业组织,规模经济成为竞争的重要战略方向。通往规模经济的道路崎岖,正如雷恩所指出的:“新兴的工厂体制提出了不同以往的管理问题。教会能够组织和管理其财产,是因为教义以及忠诚信徒的虔诚;军队能够通过一种严格的等级纪律和权威来控制大量人员;政府官僚机构能够在无需面对竞争或获得利润的情况下运转。但是,新工厂体制下的管理者无法使用上述任何一种办法来确保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在新工厂体制下,劳动力的管理成为关键性的任务,习惯于家庭和乡村生活的工人,对工厂体制和权力结构较为普遍地存在反感或进行对抗(如泰勒指出 的“磨洋工”),缺乏熟练工人和纪律约束是最为棘手的管理问题。

弗雷德雷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年)出生于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代。1840年,美国第一条铁路开通,同时也昭示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同时,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现代产业都在吸引成千上万的农民和海外移民告别乡村进入工厂工作。泰勒学习和成长的年代是一个工业上新旧交替的时代:一方面,传统的古典教育和学徒制度仍然主导着社会;另一方面,新的工业体系从教育、职业培训和工厂制度等形式改变传统社会。受一些特殊原因的影响,泰勒进入费城的恩特普里斯水压工厂做了4年的学徒工,直到1878年,他到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做了一名工人,泰勒努力工作,在短短6年的时间内,从一名普通工人晋升为机工、班组长、工长,最后成为总工程师。通过实践,泰勒观察到当时工厂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对计件工资制度和“磨洋工”问题有了深刻认识。由此,他总结和创新出一套系统的科学管理方法——时间和动作研究、激励支付计划、工作标准,以及其他的一些发明。 他将这些看成是一种新的“科学”,可以成本更低地、更有效地生产。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一)

如何认识泰勒科学管理的创新思想或技术,一直存在争议。显然,泰勒在不少方面并不是孤立的独行者,在他之前,有着对改善工厂管理的许多先行者的思考和实践,如雷恩在他的重要教科书中所列举的早期工厂中的管理先驱如欧文、巴比奇和尤尔等。在2个方面泰勒是当之无愧的科学管理之父:①系统和严格地基于科学分析和实验基础,摒弃非科学的经验主义的和非理性化的管理;②不仅考虑到商业上的利益最大化,而且将和谐与组织冲突问题纳入其管理技术体系的中心位置,从而赋予《原理》道德伦理价值。与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泰勒提出的4条基本原则明确地给出了科学管理的新“范式”,这4条基本原则也被认为是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最为简约的表述:①提出工人操作的每一动作的科学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②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成才,不像过去那样由工人选择各自的工作,并各尽其能地进行自我培训;③与工人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制定的科学原则行事;④管理者与工人的工作和职责几乎是均分的,管理者应该承担起那些自身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在过去,管理者把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职责都推给了工人。

HODGETTS等将这4条原则理解为美国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原则,且通过对美国现代企业主要的质量奖获得者(10家典型企业)进行的分析表明,这些原则一直是指引10家企业成功的基本原则,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一)

在这几条主要的管理原则下,泰勒及其同事发展出一些重要的科学管理技术。有趣的是,泰勒或科学管理的研究学者在普遍赞赏或挖掘泰勒科学管理哲学与原则的同时,却对其开发出来的科学管理技术或工具褒贬不一。实际上,很多的批评也是针对其技术而不是针对其哲学原则的。在这一点上,LOCKE明确区分开泰勒的管理哲学与管理技术是有意义的。泰勒科学管理的技术或工具涉及不同的方面,如工时和动作研究、工具与流程标准化、任务管理、金钱激励、工作细分化到个体、挑选合适的工人、管理者的培训职责、缩短工作时间等,总体来看,可以从3个方面体现泰勒科学管理的技术方面。

(1)工时和动作研究。尽管在泰勒之前,查尔斯·巴比奇就曾用手表测量了工人生产大头针的时间,但他测量的目的在于计算平均值以及给予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有限的。泰勒的工时和动作研究则是基于分析和规划未来。在泰勒之前,基本上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和方法来确定某项工作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以及如何改进,大多只是以过去的经验作为标准。泰勒对任务进行拆分,观察技术最好的工人,找出完成每个基本动作最快最好(最省力,费时少)的方法,加以标准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工时和动作研究是科学管理给出的最为简单但意义深远的管理技术。

(2)激励制度与人的潜能发展。尽管激励制度很早就被管理者所认识并运用,但在激励制度的设计上一直存在着经验主义和随意性。泰勒注意到在激励制度设计上劳资双方的博弈行为,批评汤和哈尔西的收益分享计划,指出其缺点在于将工人当前的产出作为生产标准,这导致工人“系统性磨洋工”,以降低产出标准。泰勒激励计划的核心在于通过工时和动作研究,科学地确定生产标准,并根据个人绩效设定差别待遇工资。他的激励计划关注的不仅是激励,而且还在于发掘工人的工作潜能,这一方面表现在发现或激发“一等工人”并给予“超出所在等级平均工资 30%~100%不等的奖励”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管理者给予工人“最佳生产标准”(通过工时和动作研究确定)的知识培训和任务安排上。批评泰勒动作研究和激励制度是“重启已经终结的‘奴隶时代’”的激进言论,显然是没有完全理解泰勒激励制度设计的核心意义与价值。

(3)任务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在律师布兰代斯等将泰勒的系统思想称之为“科学管理”并得到普遍接受之前,泰勒的系统更多是在“任务管理”的概念下发展起来的。所谓任务管理是在通过系统性的工时动作研究确立标准和选择合适的工人之后,管理层最为重要的是给每个工人每天详细的书面指示和明确的任务目标,以及及时的激励,每个工人如此确定的 日工作目标被泰勒称之为“任务”。在任务管理中体现出2个重要的科学管理思想:①科学(管理)与工作的分离。泰勒在任务管理中不仅设计了专门的计划部门,不仅有班组长、工长来决定工作的流程和各级工人、机器应承担的精确工作指示,而且还发明了“职能工长”作为监督执行的管理。②确定了目标和流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体系。通过工时研究所确立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指示、一等工人的选拔和培训激励以及管理者的专业化职能和监督,来保证科学管理目标或任务的实现。换言之,任务管理是泰勒科学管理体系的实施体系,是其管理思想的系统体现。

作为工程师的泰勒如同一位宗教领袖,在寻找到科学管理的思想体系之后,几件事促成了科学管理学说的传播:①作为咨询师的泰勒和他的同事,将科学管理思想运用到不同的公司实践中,如西蒙德辊轧机公司、斯蒂尔钢材公司以及作为《原理》中着名案例的伯利恒钢铁公司。②东部铁路运费案之在铁路听证会上的证词和辩护,使得泰勒的任务管理为大众所熟悉;系统地发展和补充了泰勒在《原理》中未能充分展开的思想体系和管理技术。③1911年,在法兰克·吉尔布雷斯的组织下,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一小部分人独立成立了科学管理促进会,泰勒去世后又更名为泰勒学会。 泰勒学会吸收了一批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工程师、学者和管理者参加,其讨论和传播发展并完善了泰勒的管理思想。泰勒的科学管理不仅在美国,而且迅速在欧洲、亚洲等地传播和运用,甚至在当时社会主义的苏联、法西斯的德国和意大利也得到高度重视。

BRAVERMAN的经典性文章是泰勒制意义的再发现。他认为,科学管理原理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成为垄断资本主义下管理控制的典范形式。不过,对待泰勒的管理哲学和实践一直有着争议和批评,如杜鲁克所指出,不少批评者对泰勒知之甚少,只对泰勒制的一些边缘性问题有些许了解,对其主要的思想和贡献几乎保持着无知的忽视。LOCKE明确指出,泰勒的管理哲学包含至少2个最为重要的要素(是被批评者所忽视的):①泰勒开创了管理的科学方法以区别于过去的管理,其特征是传统的、经验性的、猜测性的、遵循先例的或者以个人观点或道听途说作为决策的依据;②关注管理者和劳工的关系。劳资冲突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宣告了劳资之间的和谐共赢不仅是一种哲学理念,也是可行的科学管理目标。尽管劳资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是必然的,但双方的利益又是一致的。问题不仅在于如何分配“馅饼”,而且在于如何做大“馅饼”,从而使得双方的利益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这被经济学者作为泰勒对制度经济学的开拓性贡献。如WANGER-TSUKAMOTO就将泰勒作为当时正在兴起的制度经济学的先驱性思想代言人。制度经济学将组织行为作为其成员的资本性贡献(技能、工作时间、财务资产等)与其资本分配(工资、自由时间、附加福利和物品等)之间的充满冲突的互动过程。制度结构被概念化为激励结构,对激励结构的干预是朝向解决互动冲突,冲突解决的目标是获得共赢。泰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了科学管理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和解决方案。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一)

在不少批评者看来,泰勒的《原理》只是生理学而不是行为科学意义上的组织理论,它只不过是工程和协调技术的集合体。他们将科学管理看成是一个高度约束化的、明显具有盘剥性的、意识形态上保守性的组织模型。科学管理被认为是鲁莽的去技能化、非人性化生产 ,以及质量平庸化。工业界则更多将泰勒作为效率专家。泰勒曾强调,效率专家的形象损害了科学管理的名誉,“不能把管理的机制误当成它的本质,或者它潜在的哲学基础”。对泰勒的批评是多方面的,难以一一列举和加以辩护,因为这不是本研究的重点,这里只引用LOCKE的一张列表(见表1),这张列表给出了对泰勒批评的主要方面,以及对其批评是否合理的辩护。尽管合理的批评对科学管理的发展是有益的,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批评来自于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解偏差,以及以今天的眼光来苛求当时的理论和管理技术。鉴于此,有必要重新发现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发现其中具有历史和划时代意义的科学价值。

表1 对泰勒科学管理的批评及其辩护

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争鸣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学者专栏|李新春: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