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其他 > 教育学 >

教育幸福了,全社会才可能幸福

来源:《真实的乌托邦:既善且美的教育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檀传宝    日期:2021-01-05    阅读( )

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主体生活状态。

幸福概念的这一定义,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幸福人生的基本奥秘。真正的幸福,首先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要素或者条件:

一、人的目的性

如果你追求幸福,你就必须有自己的人生梦想,有属于你自己的关于事业或生活等方面的有意义的、真实的人生目标。失去梦想与希望,当然也就失去了幸福生活的源泉。当然,如前所述,这种目的性指向“人的”精神追求,而非动物式的物质欲望。目的性是“人的”,因而幸福等于有意义的人生。

二、自由实现

事业顺遂是幸福生活的另一基础。“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实际上就是你的人生梦想成真。换一种说法,就是你要有能力让自己的梦想成真。当然,目的性自由实现需要客观、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但是从我的角度看,我们最主要的努力应当是准备好“配享幸福”的主观条件。这就意味着,追求幸福的人首先应该也必须努力修炼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两大主观条件:道德修养、专业能力。

图片1.jpg

幸福生活的两大主观条件,实际上也就是幸福生活的两大秘诀。如果你想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做的是确立自己的人生梦想、准备实现这一梦想的条件,特别是主观条件即主体素养。

如果我们认可上述基本结论,那么,当代中国教育应当做何种变革?

或者说,如果我们承认不幸福的教育是不道德的教育,那么幸福定义等于告诉我们:合乎道德的教育,应当建基于所有教育当事人特别是学生与教师的幸福之上。而“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命题所揭示的伦理规律也应当被应用于教室、校园、家庭与社会中教育生活的改造。而这意味着:

第一,教育工作应当为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服务。

成人社会不应该居高临下“给予”孩子自以为是的“理想”。相反,学校教育应当致力于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在实际教育生活中,太多的孩子只是为遥远的未来而被动学习,为上一个好大学、成为名利双收的“人上人”而“吃得苦中苦”。这些来源于成人社会的粗鄙功利主义,使得孩子成为工具性的存在,当下和未来都失去了幸福生活的前提。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教育家最主要的努力之一应当是发现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一个数学老师让孩子因为数学本身而喜欢数学,一个历史老师让孩子沉浸在历史的想象里……学习过程本身的幸福、当下学习生活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一旦孩子们发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学习、作业就不再是“课业负担”,反而是幸福生活的源泉!而一旦孩子们幸福生活在当下的学习生活里,孩子们自然会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梦想。

学校教育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赋予孩子实现梦想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与方法素养。因此,恶名昭彰的中国孩子的“课业负担”问题的实质并非是否应当布置作业,而是要看作业是否对于孩子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要看学校是否能成功帮助孩子掌握不断取得学习成就的必要技能。如此,艰苦的学习生活则完全可能同时是一种幸福生活。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能够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梦想,还必须有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当下学习生活的梦想。一个数学教师的师爱,不能只是对学生微笑、给学生拥抱,真正有伟大师爱的数学教师一定还能够有本事让学生将数学学好,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学习本身的成就与美好。因此,师德与教学能力向来都是一体两面的存在。

第二,教育工作者应当为自己创造幸福的职业生活。

幸福定义对于教师生涯的启迪也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当努力建构、培育自己的事业心(教育之梦);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育伦理与专业技能。

依据幸福的定义,师德修养其实是教师幸福生活的必需。换言之,“爱岗敬业”其实是教师的幸福之路,而不应仅仅是某种简单的道德诉求。一个不在意学生成长的教师,当然无法获得属于教师的正常幸福体验。其他看起来对我们构成种种麻烦的师德要求,其实也都在帮助我们获得教育者的尊严、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益,找寻并确保我们教育人生的意义。

同理,修养教学能力当然也是教师追求自己教育幸福的内在要求,而并非只是为了在职业竞争中得以幸存的被动应对。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当然需要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创造,才有能力获得事业成功的喜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其实只是要求我们努力做一个伟大的教师,并享受作为伟大教师的喜悦而已!

图片2.jpg

总而言之,师德修养、专业提升不仅不是与我们为敌的东西。正相反,这些主观上的努力,其实是我们获得教育幸福的“为己之学”。

应试教育已经使中国失去太多。太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幸福。但是对应试教育的克服并非易事,这一模式的挥之不去是因为始终有支持其存在的深刻社会根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错误教育观,特别是错误的教育目的观。试图通过应试教育去追求真正的幸福无疑是缘木求鱼,因为支撑应试教育的恰恰就是对于幸福的错误理解与追寻。因此,澄清与重构幸福概念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最为迫切的任务。如果我们认可幸福即“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这一结论,那么对于教育幸福的追求就意味着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学与教的日常生活里去发现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梦想,并发展他们能够让梦想成真的主体素养与能力。

图片3.png

教育幸福了,全社会的幸福才能得到奠基。

追寻合乎道德的幸福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最为重要,但也是无比艰巨的任务。面对困难与挑战,孔子曾经教导我们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还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其用心当然在于大力倡导人们努力践行“为己之学”的精神。对于实现我们最为艰巨的任务即追寻我们自己的教育与人生的幸福而言,孔夫子的告诫无比珍贵。